上海是中国最早参与援外医疗工作的省市之一,1963年开始上海就参与援外医疗队派遣工作。1975年,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由上海组建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5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白衣天使远赴他乡、接续奉献,用精湛医术生动诠释“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在异国谱写大爱之歌。
国虽有界,医者无疆。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闻大翔表示,50多年来,上海共有197批、2025人次医务人员不畏艰苦、白衣执甲,薪火代代相传,用医术架起中摩友谊桥梁,为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出上海力量。就在近日,上海医生们再度出发。
大专家来到家门口,“我能看见了”
七月的舍夫沙万,阳光如往常一样倾泻在每个角落。穆罕默德五世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带领上海专家组,在此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光明行”眼科义诊活动。
当法蒂玛眼上的纱布被轻轻揭开的那一刻,她眨了眨眼,睫毛微微颤抖,仿佛怕惊扰了久违的光明。“你们就像真主派来的光明使者”,她激动地说。
范先群院士为患者揭开纱布
这位老人受白内障困扰多年,视力仅剩光感。当得知中国医生要来开展眼科义诊,便在家人陪同下来到穆罕默德五世医院。
揭开纱布,重见光明。这是“光明行”眼科义诊活动中的感人一幕。“上海专家组与摩洛哥眼科医生同台手术,为337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提高了技术,收获了友谊。”郭涛主任医师告诉记者。苏蕴医生看着那些重获光明的患者,感触颇深:“医学的真谛从来不分国界。许多复查的患者见到我们就红了眼睛,有的紧紧攥着我们的手不肯放开,有的颤抖着亲吻我们的手背,有的还紧紧地拥抱我们。”
每一例成功的手术,都是撕开黑暗的一束光。30岁的欧汉姆双眼患有严重白内障,他竖起大拇指夸赞中国医生:“不是治我的眼睛,而是点亮了我的世界。”
守护新生之声,把上海理念移植过来
在摩洛哥哈姆纳省中心医院,一声声清脆的仪器提示音,正悄然改变着新生儿的命运。这声音,连接着中国医疗队的智慧与坚守,也承载着摩洛哥家庭对健康未来的期盼。它标志着一个守护“新生之声”的系统工程,正由中国医疗队与摩洛哥携手,从无到有,破土萌芽。
去年初,一则关于马拉喀什首次开展“关注听力健康”流动医疗大篷车的新闻,引起了援摩医疗队本格里分队长刘峰的注意。这“首次”的报道,让总队长沙小苹陷入深思。单次活动覆盖面有限,但建立长期干预机制,能把筛查覆盖到全体新生儿。
一个将中国“早筛早诊早干预”成功经验根植摩洛哥的构想由此产生。汇集众人之力,一份凝聚着东方智慧的方案跃然纸上。合作之路并非坦途。面对摩方的诸多疑虑,中国医疗队以翔实的国际数据和中国辉煌成果为据,给予精准的应答。最终,信任的桥梁架起,摩方将项目纳入合作目录。2024年秋,合作协议正式签署。首批采购的便携式听力筛查仪历时4个月自上海安然运抵摩洛哥。
今年3月3日是“世界听力日”,意义非凡的项目启动。截至6月,278名新生儿接受了这份来自中摩合作的生命初检。出生36小时内74.5%的初筛通过率,竟与中国本土数据惊人吻合,印证了技术与流程的成熟可靠。如今,摩洛哥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时间从流动义诊的不确定,提前至生命降临的48小时黄金期内,无一遗漏;“筛查—登记—转诊”闭环当日形成,信息高效流转;高危新生儿被纳入长期关爱视野。
半世纪薪火相传,留下“上海医生”的姓名
时光拨回到1975年。
来自仁济医院的张柏根作为上海首批援摩医疗队队长,带队来到塞达特开展医疗援助。很多时候张医生都要身兼数职,既是普外科医生,又要治疗骨科患者,还协助妇产科医生手术。50年来,张医生至今难忘那位摩洛哥产妇的眼神。记得当时这位产妇在家分娩后,发现胎盘始终没出来,自己将脐带绕在大腿上,来到医院向中国医生求救。张医生看到了她那求生的眼神,责任感油然而生,这就是他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的初心。
1975年医疗队全体队员合影照片
还有人因为深深眷恋,回国了,又来了。
东方医院的马良翰是一位援外医疗“老兵”,他7次援摩,将摩洛哥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说:“作为一名中国医生,在异国他乡看到需要救治的病人,能竭尽所学帮助他们祛除病痛,挽救他们的生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小小银针,征服了当地民众,也成就了我职业生涯中的别样辉煌。”
在舍夫沙万穆罕默德五世医院,来自上海第二人民医院的彭雪峰同样如此。十年前他满怀激情,在阿特拉斯山脉的风雨中守护生命;十年后,再次回到这里,虽然白发添了几许,但初心却更炽热。
条件再艰苦,只要患者需要,中国医生就义无反顾。市五医院的程根祥是第83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荷赛马分队队员。他回忆起20多年前的一次重大车祸,6名伤员皆四肢多发性骨折,其中2例胫腓骨骨折,粉碎并错位,还有一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摩方医生都认为这些病人“必残”无疑。程医生利用自带的中国钢板螺钉和有记忆功能的聚髂器等内固定材料,施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又做了该院首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时任院长哈那非赞叹:“中国医生具有不计报酬和不怕辛劳的美德。中国医生一直在帮助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技术。”
2023年9月8日深夜,摩洛哥马拉喀什大区遭遇了一场7.0级的强烈地震,突如其来的灾难牵动着中国医生的心。第194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塞达特分队张建海、周珑、严以鸿等人来到了哈桑二世医院,毫不犹豫地卷起衣袖,每人完成了450毫升献血,赢得了当地民众的称赞。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第196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塞达特分队收到过一面锦旗,上写“至善至美,尽职尽责”8个大字,并附了一封感谢信,篇幅不长,但语言质朴,字里行间饱含着一位摩洛哥患者对中国医生的感恩和敬意。队员华山医院高堪达医生直言,“这锦旗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表扬,对我们队的褒奖,更是对50年来中国援摩医疗队的感恩与认可!”
欣旺配资-配资优选-期货配资开户-重庆股票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