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5年7月6日至11日,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深入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马城镇,探寻国家级非遗花鼓灯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
团队首访蚌埠市博物馆,从文物中溯源花鼓灯深厚历史与地域精神。随后直面现实挑战:马城镇文化站年运营不足3万元,道具维修靠传承人自掏腰包,年轻人外流致学员锐减。200份问卷调查印证困境:80%老人忧心失传,仅25%家长愿孩子学艺,但90%游客愿为“花鼓灯+旅游”买单。
团队成员在公园发放调查问卷 卢阿呷供图
队长与主任焦勇进行交谈 卢阿呷供图
在“花鼓灯第一村”冯嘴村,第六代传承人冯开苗坦言“靠热爱支撑,难养家”,坚守中藏着生计与情怀的撕扯,让队员动容。亲身体验看似简单却暗藏精妙的舞步后,队员更懂传承的重量
展开剩余48%团队成员跟随传承人冯开苗学习花鼓灯 卢佳希供图
在五淮村,团队参观“坝上花鼓灯”表演与“林下艾草”基地,发现单一香囊产品难以维系融合活力,遂构思新路径:打造艾草主题工坊,让游客体验采艾、制作花鼓灯元素文创全过程,并穿插表演教学,构建可持续产业模式。
村书记蔡云胜给团队介绍林下艾草 卢佳希供图
实践尾声,团队提炼出“非遗+文旅”(沉浸式体验)、“非遗+互联网”(线上推广)、“非遗+教育”(校园科普)三类融合方向,拟深化研究。
当花鼓灯鼓点遇上艾草清香,学子们看到:非遗赋能乡村,是文化基因融入产业血脉的双向滋养。读懂乡土密码的年轻一代,正助力老手艺在新时代田野焕发新生。
发布于:河北省欣旺配资-配资优选-期货配资开户-重庆股票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